那时候的他才华横溢,学识无两,被人们誉为“秦端木”。他出入华府,乘坐豪车,被无数人恭维。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觉得无比的空虚,他每每梦回深处,出现在脑海的不是坐在多高的权力位置上,而是坐在老师的书桌旁,写下一篇篇文章。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与满足。
直到后来他被牵连,人生陷入灰暗,痛不欲生,几欲自杀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那一个梦。于是写出了《学藏》,写出了他心底真正想要的东西。
原来,从始至终,他身上有过各种光环,却都磨灭不了“文人”这个最初始的印记啊!
秦铮目光骤然变得坚定,抬头看向王庸:“什么时候开始?”
王庸微微一笑,像是早就预料到秦铮会答应一样,道:“最晚三天后。公司的工作你先交给姚副总,有你的《学藏》在前,不会耽搁太多时间的。半个月,差不多。那时候,正好我的学生们也该开学了。”
如果外人听到王庸这句话,一定会被惊呆的。
王庸竟然准备只用半个月时间编写一本《国学正典》!
未免太狂妄无知了吧?
可秦铮却像是坚信王庸能够做到一样,只是笑着点了点头。
旁边的姚星辰则不满的抱怨道:“早知道就不上你们两个的贼船了!一个公司还没成立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一个公司才步入正轨,也当起了甩手掌柜。我好歹也是一个股东,怎么跟打杂的苦力一样?”
面对姚星辰的抱怨,王庸跟秦铮相视一笑,默契的选择了逃离。
从姚星辰办公室出来,王庸就开始琢磨《国学正典》的编写委员组。
从一开始,王庸就没打算一个人做这件事情。
王庸还没狂妄到那种地步。
解缙编纂《永乐大典》,用了147人,历时六年才完成;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更是召集了360多位高官、学者,耗时十三年才完成。
其中固然有古代查找资料困难、抄写困难等因素,可也远非一人能够完成。
王庸的《国学正典》虽然比不上《永乐大典》跟《四库全书》那么浩繁,但是也要整理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料。
单单靠王庸一个人,不说容易遗漏出错,耗时更是难以预计。
所以王庸也需要召集一批人,共同编写。
国内有名的国学家,王庸倒是全都心中有数。
首选就是顾衷德这个王庸的老熟人。
顾衷德资历跟学识都完全符合王庸心中要求。
没有犹豫,王庸第一时间就给顾衷德打去电话。
“顾爷爷,有件事我想请您帮忙……”不需要王庸细说,顾衷德早就知道了王庸编写《国学正典》的事情。
“唔,这种有益于苍生的事情,我自然义不容辞。王庸啊,多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老家伙,肯给我这么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顾衷德道。
顾衷德一直看好王庸,在这件事情上自然也不例外。他认为《国学正典》绝对能够成为未来华夏的教科书级典籍,王庸让他参与,却是变相给了他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
“顾爷爷客气了,哪里是我给您机会,是您提携我啊!如果没有顾爷爷当初的帮助,恐怕我到现在还是无业游民呢,更别提编写什么《国学正典》了。”
王庸又跟顾衷德闲聊几句,约定好了见面时间,便挂断了电话。
“下一个找谁呢?”王庸想着,心中浮现另外一个老国学大师的名字。
周道鲤。
这也是一位不输于顾衷德的国学大师。
只是王庸跟周道鲤不熟,用电话邀请的话,会显得诚意不足。必须上门拜访才行。
幸好,周道鲤就住在燕京。
王庸当即出门,赶往周道鲤的家。
在一处四合院前,王庸见到了周道鲤。
周道鲤正站在院子里一棵核桃树下,写着毛笔字。
笔精墨妙,劲骨丰肌,寥寥四个字“不外于求”,尽显其功力。
“周老师。”王庸上前一步,客气的道。
周道鲤一眼就认出了王庸,眉眼间闪过一抹厌恶,道:“你来做什么?”
王庸敏锐捕捉到周道鲤眼神中的厌恶,心中不由咯噔一下,知道此次恐怕难以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