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开始骚动的是常州,东林党正准备把东林书院修建成自己的大本营,需要造声势,于是领头呼吁――常州府衙又被文人给围了。</p>
热潮蔓延,杭州、苏州、镇江府县文人群起响应。</p>
向北一路波及,南京、徐州、徽州、凤阳,江南一片骂声。</p>
向南传播:福州、泉州、潮州、广府、韶关,文人也大批上街。</p>
对于这些骂声万历皇帝全部不理,而对于跟着这些言论而上的内阁大臣们请求补齐司道、知府、巡按御史等官员的奏疏万历皇帝也不予理会。</p>
他觉得这些都不是实事,不必分心,万历皇帝真正亲自关心的一是磨蹭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妖书案,二是河道问题。</p>
万历皇帝下令六部讨论开挖河疏浚黄河漕运的问题。</p>
这几年黄河漕运因为天灾原因已经大量被毁损,而且黄河的淤塞导致徐州一带的百姓每年春汛都受灾严重。</p>
各地的河道官员都为此忙碌起来。</p>
写文的写文,搞归划的搞归划,运河沿岸的百姓又担心会被征夫做苦力,开始酝酿下一波起义,各地官府也准备弹压……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时间来到了万历三十二年。</p>
吴江,赵田村。</p>
“了凡先生”袁黄辞官之后便在此处隐居。</p>
袁黄是一代杂学大家,他自幼受教于云谷禅师,云谷禅师除了教出袁了凡外,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也曾是他门下,可算的是桃李满天下。</p>
而袁黄在云谷禅师门下自小研究杂学,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都有研究。</p>
几天前袁黄收到在南京当官友人的书信,知道万历皇帝要疏浚河,于是便派弟子叶绍袁送自己的治河书籍去往南京。</p>
袁黄对爱徒叶绍袁嘱咐:“这次去南京要多注意结交名士,于你之未来大有益处,但你也要有的放矢,如你在治河上并无什么经验,人家问起你就只拿我的书与他看,不要妄加议论,反而使有能为的人看轻了你。”</p>
叶绍袁点头道:“谨记师父教诲。”</p>
“去吧。”</p>
自从沈宜修嫁给了王文龙之后,叶绍袁不知如何便觉得心中空落,于是回到师父门下,专心学习,两年间几乎不问外物。</p>
袁了凡也是个通达人物,他虽然看出自己的弟子有心事,但是也不专门询问,只等到叶绍袁苦读两年多,他以后觉得弟子的心性已经稳固,这才让叶绍袁帮他去南京送书。</p>
叶绍袁带着师父新撰的《分黄导淮考》《运河考》《皇都水利》三本书籍,以及专门给南京朋友写的书信,背上行囊带着仆人前往运河渡口,坐上一艘小船,北上南京。</p>
王文龙一家人这时也正从苏州返回南京。</p>
叶绍袁的船过了常州进入扬州,在口岸镇停泊,等待过漕关,就见边上一艘中等大小的船只开了窗户,窗中透出一张熟悉的俏脸。</p>
叶绍袁看到沈宜修的瞬间,整个人不禁一呆。</p>
叶绍袁很喜欢沈宜修,从沈宜修的样貌到文彩,无一不符合他的标准,却没想到吴江一见,沈宜修两天之后就跟父亲一起南下,接着就传来了她嫁人的消息。</p>
叶绍袁打听过王文龙的消息,知道对方不过是个监生,只不过是因为写了书,所以在世上有些名望罢了。</p>
沈家居然就为了这么一个人而推了他和沈宜修的姻缘,让叶绍袁心中至今难以接受。</p>
这时沈宜修也看见了叶绍袁,毕竟两家是世交,不可能装作见面不识。</p>
叶绍袁就见她转头对船舱中人说了两句,然后那艘船就向他的小船靠过来,而船头上也走出了一个一脸笑容的儒衫男子冲着他这儿打招呼。</p>
叶绍袁也不是真的转变心性,他依旧是那个叶家的贵公子,只不过受了些挫折之后,终于学会隐忍锐气。</p>
这两年时间他闭门苦读,在学问一道上越发精进,如今已经受了南京官员的赏识,出仕指日可待。</p>
这一次他也是抱着上京求官的念想,甚至离开吴江时,还隐隐想到下一次再回吴江,自己一定要带着偌大名声再去沈家,甚至幻想过和沈宜修再相见是什么景象,却没想到这一刻这么快就到了。</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