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古人了解完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也纷纷明白雍正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p>
各朝的老百姓对雍正深深渴望的同时,各朝的皇帝则对雍正的一些举措更为感兴趣。</p>
其中最为感兴趣的两个点,一个是军机处,另一个是摊丁入亩。</p>
按照主播所说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集权的顶峰,这是身为皇帝的他们毕生追求的,把全天下的权力集中到他们一个人手中。</p>
“颇有挟太上皇以号令皇帝之势的和,让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也不得不小心谨慎。”</p>
“一派忙碌的景象之中,却没有人敢高声喧哗,只有在天微微亮时,大臣们才放下手中的笔,前往后宫参见皇帝。”</p>
而和在这方面恰恰满足了父皇的这种需求,这也是和讨得父皇特别宠信的一个重要原因。</p>
甚至还暗中培植自己的权力网,试图将他这个新皇架空。</p>
“因事属机密,办理了几年,内外臣民并不知晓国家将有用兵之举。”</p>
“直到雍正七年,大军将发,因不得不动用民力,秘密筹办之事才浮出水面。”</p>
“在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随时调整国家政策的时候,遵循祖制成为清朝当政者应对变革的最基本态度。”</p>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p>
“第二年十一月,顺治又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p>
“从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就成为大多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p>
“在乾隆一朝留存的奏折中,最为常见的朱批,只有知道了三个字。”</p>
雍正对于顺治爷和康熙爹的事迹了解得比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后的用意。</p>
“但这样的改革并没能改变后金政权的民族特征,熟悉儒家的文臣们不能参加有关国家事务的会议,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同样也无法阻止议政王大臣们对权力的争夺。”</p>
“旁边还有官吏在来回走动,或分发奏折,或来回踱步。”</p>
“在没有对手的政治格局里,最容易滋生的便是统治者的盲目自信和固步自封。”</p>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p>
他要是把奏折推行到全国,就相当于在全国各地安插了耳目。</p>
“在清朝权力分配的版图中,再没有一个职位能够威胁至高无上的皇权。”</p>
“为了确立自己君权至上、大权独揽的统治格局。”</p>
“不仅难以与过去的相权相比,甚至连雍正、乾隆时期的情形也无法企及。”</p>
“但无论用何种发布命令的手段,军机处都成为了清朝政治体制中名副其实的中央枢纽。”</p>
嘉庆:虽然太上皇在弥留之际告诫朕不要杀和,但朕认为除掉和是非常必要的。</p>
“但仅仅三年后,顺治就驾崩了。”</p>
对于这些大佬的请求,苏晨没有二话,在平板上找了一张故宫军机处的图片给大家看。</p>
由于顺治爷汉化比较严重,满州的王公大臣对这一点很不满意。</p>
“天街以北的内朝便是通常所说的大内,是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p>
“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后的鳌拜,也逐渐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p>
他为了加强皇权,杀了不少大臣才废除了宰相,创立了内阁。</p>
“为了进一步削弱皇室宗亲对皇帝权力的影响,1636年三月初六日。”</p>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执掌清王朝命脉的六十年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一跃成为占有世界陆地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庞大帝国。”</p>
“一个完整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框架已日趋完善,天下政务总归一人处理,使得封建皇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p>
“乾隆四十年,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仪表堂堂的和。”</p>
“皇太极先是通过设立总理一切事务的八大臣,剥夺了诸贝勒直接统兵、理财、断狱的特权。”</p>
他倒是不担心自己的皇权被内阁首辅制约,他担心的是后代子孙压不住内阁首辅。</p>
“在私下见面时,嘉庆甚至允许和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至于许多人私下里称和为二皇帝。”</p>
虽然他很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赞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制度。</p>
所以他除掉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p>
“他们需要随时听候皇帝召见,以备咨询,参与高级和重要官员的选拔,与有关部门官员商议大政,甚至是审理重要案件。”</p>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对他的大唐有深远的重大意义。</p>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p>
“顺治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p>
弄好以后,再送到养心殿,交皇帝审阅、御览、钦定。</p>
“他们被皇帝视为左右手,被同僚们视为权威和榜样。”</p>
“公元1620年九月,在设立太子的尝试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后金的创始者努尔哈赤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p>
李世民:主播,可以详细说一下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吗?</p>
“这样扁平化的监察体系,在民主体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p>
“天街以南的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主要场所。”</p>
父皇为了加强皇权,专门组建了一个南书房。</p>
“在清朝九品十八级的官制中,原本没有军机大臣的位置。”</p>
更加准确的应该说是有事则召,无事则免。</p>
“而在奏折之外,雍正时期的题本和奏本还有十九万余件,每日平均批阅题本在四十件以上。”</p>
内阁尽管可以让他的皇权得以集中,但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让内阁首辅的权力过大。</p>
“房间内的大臣们或挑灯夜读,或奋笔疾书。”</p>
“这些奏折上,大多有雍正亲笔书写的批语,少则数字,多则近千字,甚至上万字。”</p>
“通过一系列战争、购买、兼并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国的领土也从大西洋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东岸。”</p>
那时候顺治爷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纪太小,还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很现实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来辅佐。</p>
“军机处的位置在天街的西北角,由此向北,便是后宫之中最接近外朝的养心殿。”</p>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中,内阁演变为一个日常的行政部门,议政王大臣会议则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意义。”</p>
“经过学者的统计,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批奏的文字大约有一千七百万字。”</p>
“按照清朝的规定,乾清门前被称为天街的广场,是划分内外两朝的分界。”</p>
但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点,让天下权力被皇帝一个人掌握,这一点让他颇为钦佩。</p>
“随着战局的变化,前线战事吃紧,军需房的办公地点才被移到现在的位置,机构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p>
他除掉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维护皇权。</p>
一开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讨论学问,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了让他们参与机密。</p>
虽然他很钦佩先皇雍正皇帝的勤政,但也知道继任者当今皇上肯定是不会效仿的。</p>
“对雍正来说,以一人治天下的代价,便是不巡幸、不游猎,日理万机,终年不息。”</p>
“随着年仅八岁的康熙登上皇帝的宝座,顺治帝的改革尝试也宣告终结。”</p>
当时命令由礼部去铸造,是银制的龟钮。</p>
“即将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统治者们,却没有他们祖辈的眼光与魄力。”</p>
顺治:皇爷爷的八王议政制度给父皇带来了大麻烦,同样的,父皇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给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p>
“公元1795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自己做起了仍然掌管国家大事的太上皇。”</p>
“1722年,当四十五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p>
“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国,已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p>
“他们都是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的亲信重臣,少则二三人,多则八九人。”</p>
“顺治七年十二月,三十八岁的多尔衮病故于河北滦平。”</p>
父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花费相当惊人的,个人开销也相当大。</p>
张廷玉:军机处的制度流程正是我制定的,如今看来效果很显著。</p>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从翰林院内选择了博学善书的年轻汉族官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办事机构南书房。”</p>
雍正:朕爱说实话,多尔衮虽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说多尔衮对大清有莫大的功劳。</p>
“尽管乾隆皇帝规定,非奉特旨,军机大臣既不能看奏折,也无权议论国家大政。”</p>
“严禁内外官员将所奏之事通知军机处,严禁朝臣阿谀逢迎军机大臣,亲王不得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不得相兼。”</p>
“但在尊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下,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保留了奏军国重务的特权。”</p>
李世民:通过军机处来发布命令,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这个办法妙啊!</p>
他虽然是大唐的皇帝,有着绝对的威严,但有时候也会受制于宰相。</p>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p>
所以从父皇中期以后,参加中枢决策的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内阁,还有南书房。</p>
“在嘉庆二十三年修订的《嘉庆会典》中,正式出现了办理军机处名目,军机处至此才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中央权力机构。”</p>
“因为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创立军机处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p>
毕竟先皇就是因为太过勤政,每天勤勤恳恳,才导致积劳成疾而亡的。</p>
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实际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国统治的一个真正的缔造者。</p>
“来自全国各级官员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内阁学士先行审阅,再把他们的批阅建议和处理意见连同原先的奏请文书一起送交皇帝钦定。”</p>
大清王朝最后的几位帝王,听到主播所说的,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p>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p>
有过大臣弹劾奏参和的,事情都被父皇压下了。</p>
“雍正四年,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开始积极谋划征剿准噶尔部。”</p>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锐的发现了奏折的妙处,让他不禁大为欢喜。</p>
“一位凌驾君主之上的权臣突然去世,却是年仅十四岁的顺治亲政的意外机会。”</p>
“1911年四月,随着责任内阁的建立,军机处彻底被废除退出历史舞台。”</p>
入选到南书房的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学水平很高的汉人。</p>
“这样算来,在执政的四千多个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阅十件奏折。”</p>
再一个就是他正式掌权后,国库已经变得空虚,急需充实财政收入。</p>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p>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他们大清颇具特色的一种制度,议决的内容除了军国要务外,还有制定法规、处理王公大臣等。</p>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p>
“四位辅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废除内阁,将顺治皇帝作出的汉化改革一一废除。”</p>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p>
“在这样紧密的联系之中,军机大臣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起草旨意那样简单。”</p>
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收效甚微,遇到的阻力太大,但现在雍正设立的军机处给了他启发。</p>
只不过后来鳌拜嚣张跋扈,一个人大肆专权,危害皇权。</p>
哪怕是在父皇临终之际,给他留下遗言切勿杀和。</p>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p>
而和贪污严重已是人尽皆知,他希望通过抄家和的家产来填补国库的空缺。</p>
“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雍正也是不忘处理政事,不敢贪图轻松安逸。”</p>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着修缮宫殿的机会,下令将原先的板屋改建为瓦屋,军机处才有了现在的模样。”</p>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中的皇权,康熙开始尝试从明朝承袭的政治体制中寻求突破。”</p>
“但在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宠信后,官员们便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p>
“雍正皇帝的勤政,对他的继承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p>
“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p>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p>
甚至还越过他奏请父皇来为自己谋取爵位,他对和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p>
“至于新进者,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奏对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卷起门帘,因而被戏称为挑帘子军机。”</p>
这些王公大臣会利用父皇即位这样一个契机,加强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权力。</p>
“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他所掌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满洲八旗成为中原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p>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个军机处的印信,印文改成办理军机事务印记。</p>
而军机大臣在耳提面命记住以后,回到军机处再进行起草、拟写。</p>
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后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父皇手里。</p>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户部专门设立临时承办军务的办事机构军需房。”</p>
“从雍正十年开始,领班军机大臣都由执掌内阁的大学士担任,各种文件奏章只能由领班军机大臣先行阅览。”</p>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启内阁,并按照明朝内阁的体制将制度细化完善,使得清朝内阁真正成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中枢。”</p>
所以父皇长大了之后,就把鳌拜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