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六月中旬。</p>
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来到了。</p>
在这样的天气里,治安支队的同志们还要坚持上街巡逻,是真的很辛苦。</p>
随着酷热的天气,冰棍、北冰洋汽水、凉粉、酸梅汤等消暑食品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成为了市民们消暑解渴的好选择。</p>
于是,刘之野以刘家庄的名义,慷慨解囊,为同志们每日里准备了酸梅汤、冰棍、冰镇西瓜和大碗茶等清凉饮品,让大家伙在炎炎夏日中能感受到一丝凉意。</p>
每天,这支由三千多人组成的队伍,光这些消费就要花费近四五百元。一个夏天下来,怎么着也得花费刘之野两三万元之多。</p>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连京城市局的上级部门都为之震动。副局长亲自出马,手持锦旗,前往刘家庄进行慰问并感谢。</p>
建国以来,尽管不乏资本家慷慨解囊,捐出过巨额资金,但农民群体如此大规模地为国家单位捐赠巨额资金,却是前所未有。</p>
这一举动,无疑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展现了新社会农民们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此事,值得大书特书,令所有人学习的。</p>
各级媒体在听闻此事后,也是进行了多番采访报道。</p>
因此,刘家庄再次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其名声远扬,使得原本已在京城享有盛誉的各类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备受追捧。</p>
…………</p>
入夏后,京城里的大小四合院中就有搭天棚的习俗,天棚又叫凉棚,和屋里相比甚觉爽意。</p>
过去,老京城有句老话叫做“天棚、鱼缸、石榴树”,如果三者具备那就是“殷实人家”了。</p>
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p>
这里所说的“搭凉棚”,也就是“搭天棚”。便是说过去那会儿,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只要是住在四合院里,都要在自家院子里搭凉棚。</p>
而所谓的的“糊冷布”,就是要在自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的纱帘。</p>
在这个没有空调电风扇都很少的时代,老京城夏日改善家居小环境的主要方法就是搭凉棚。</p>
夏天用凉席搭个天棚,把整个四合院罩住,防止太阳暴晒,能令室内气温下降不少。</p>
但是,一般家庭也不一定都搭得起凉棚。能搭得起凉棚的,得是多少有点钱的人家。</p>
旧社会那会儿,就有穷讲究的人家,借钱去搭建凉棚的。</p>
刘之野一家自然不缺这点钱,他可不想在这炎炎的夏日里遭罪。特别是他们居住的东厢房,夏天里更是特别的热。</p>
四合院的东厢房坐东朝西,这种朝向在夏天时无法有效接收凉爽的东南风,而且由于夏季的强烈阳光直射,导致屋内非常炎热。</p>
此外,东厢房的位置通常靠近院落的东侧,夏季的炎热天气中,东墙外是别人的院子或西厢,不可能留有窗户。</p>
只是西边朝自己的院落处留有窗户和门,这样的布局使得空气形不成对流,热气难以排出,进一步加剧了屋内的炎热感。</p>
刘之野慷慨解囊,出资搭建天棚,闫埠贵及其他东跨院的住户们对此那是举双手双脚赞成。</p>
毕竟,无需他们掏腰包,便能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何乐而不为呢?即便是傻子,也不会拒绝这样跟着沾光的好事。</p>
四合院里的其他住户,可就没有这好处了,只能眼巴巴地干看着。</p>
特别是贾张氏,近期故态复萌,她不干对刘家人怎么着了,反而在背后对闫埠贵冷嘲热讽:“臭不要脸的,不害臊……”那叫一羡慕嫉妒恨。</p>
对此,闫埠贵责深恨之。心里暗戳戳地想着:“好啊,咱们走着瞧,总有你求我的那一天。哼哼……到时候的……”</p>
这搭建凉棚得找专业人士干,老京城就有专吃“搭棚”这碗饭的一行,是京城传统的七十二行之一。入夏搭棚、入秋拆棚,都是这一行人。</p>
不过,刘家建筑队的“样式雷”技艺精湛;有他们在,刘之野自然无需另寻他人。</p>
对“样式雷”而言,搭建凉棚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事一桩。而且搭建凉棚这项业务,现在也是村里建筑队的业务之一。</p>
说实话,为了养活这支队伍,刘之野也是煞费苦心。这也得益于如今专业搞建筑的队伍少,且多为公家的。</p>
而且,在这年月里搭建凉棚的专业队伍更是几乎没有了。</p>
建国以后,因为京城大兴土木建筑,急需建筑工人。这些过去的“棚行”,就被集中到建筑队干“架子工”去了。</p>
虽然,他们依旧是吃老本行这碗饭,攀高绑架子什么的,但不再干“棚房”这个行当了。</p>
所以,这没有了专业人士,但是市场还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不刘家庄的建筑队的机会就来了嘛!</p>
因为,搭棚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以及道德含量也很高的力气活儿,一般人可干不了。</p>
老京城的四合院,大多都是由四方大青砖铺地,支撑起高大天棚的是几根粗壮的木蒿或竹蒿。</p>
要是给人家搭天棚,支柱就支在主家四合院的青砖之上,还不能把青砖给压碎了,要每根支柱“均匀受力”。</p>
根据这户人家四合院的大小,少则四根立柱,当然也不能太多,天棚的横梁就搭在这户人家房屋的屋脊上。</p>
每当搭棚或拆棚之际,棚匠们都会身手敏捷地攀上房梁,穿梭于屋顶之间。这时,他们会齐声高呼:“高来高……”,声音洪亮,尾音悠长,回荡在古老四合院之间。</p>
棚匠这一声声高喝,体现着这一行的职业道德。意思是及时提醒到左邻右舍的人们:“我要来上房爬高了,居高临下,各家注意啦!”</p>
附近的居民如有不宜、不愿被人看见的,闻声就要提前准备了。</p>
除了这一声高亢的吆喝声,上房还有一些“行规”,比如说,搭棚遮阳时候,不能遮光,影响人家的光线。</p>
还有,上房不能把人家的房瓦给踩坏了,以免下雨时房子漏水。</p>
另外,工人们站在高处,就要求自己个儿“目不斜视”,绝不能趁机偷看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p>
别看这些工匠们,有的大字不识几个,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最为讲规矩。</p>
刘之野的前世老丈人,就是一位传统的泥瓦匠,为人最是憨厚正派,六十多岁了,还在坚持做工。</p>
因此,那些优良的规矩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定地传承下去。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p>
……</p>
偌大的京城,家境殷实的人也不在少数。刘家庄的这支队伍,恰如及时雨般出现,为许多人解了燃眉之急。</p>
很多没有门路的人,都求到了刘之野的身上,比如说那些遗老遗少们就是。</p>
所以说,这生意做的是相当地兴隆,赚的是盆满钵满地。在今年,刘家庄的建筑队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p>
如今,这支队伍汇集了刘家庄及其周边村落的精英工匠,包括木匠、石匠、泥瓦匠和铁匠等,总数超过了500人。而且,如有重大工程还可以临时增加人手。</p>
村里头还斥巨资,为建筑队配备了齐全的工程机械,这些设备丝毫不逊色于官方的施工队伍。</p>
在雷老六的领导下,村里的建筑队已经焕然一新,实力大增,在京城民间建筑市场里,广受好评。</p>
如今的这支庞大的队伍,足以同时开展多个工程项目,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和潜力。</p>
现在,他们手中的工程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刘家庄的下水道改建项目,这是一项旨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p>try{ggauto();} catch(ex){}
此外,他们还在铺设沼气管道,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p>
同时,他们还负责建设村委会办公楼,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