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正文卷第四百三十四章为了这一方净土又到次日,林修撰作为一个新人还不好意思随便旷工,只能去上班。</p>
他扛着一根三丈长棍,迈进了翰林院登瀛门,长棍的另一端用厚皮囊包裹着。</p>
门官冷哼一声,别以为用厚皮囊包住了枪头就认不出来,这分明就是一杆大枪!</p>
在状元厅前的空地上,新科文状元把官袍袖口扎住,虎虎生风的耍起了大枪。</p>
反正上班也是闲着没事,不如趁着好春光练枪。近数月沉迷于科举,枪法有所生疏,也应该多练练了。</p>
再说没几年就有万历三大征的功绩可以蹭,武功不能放下。</p>
幸亏状元厅这边人少,练枪不影响什么。</p>
唐文献从中庭方向走了过来,一脸懵逼,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p>
林修撰不但是劫修,还要武修?</p>
“你怎么能在这里练枪?”唐文献下意识的说。</p>
林修撰暂停了下来,反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学士正堂前面的中庭去练枪?</p>
那边确实更宽敞,可是我作为一个新人,这么扎眼不太好吧?”</p>
唐文献:“.”</p>
林修撰正好休息一会儿,随口闲扯道:“你去哪里了?为何这么晚才过来?</p>
我还以为你以后不想在状元厅,准备换到讲读厅去,心里还遗憾了半天.”</p>
唐文献忽视了后半句,答道:“你不知道我们翰林定期在后院柯亭聚讲吗?</p>
如果有什么旨意通告,也会当众宣布,省得一个个通知了。”</p>
林修撰才不想去参加聚讲,他的学术连顾宪成都不能碾压,怎么和一帮翰林天天谈经论道?</p>
“今天有什么消息吗?”林修撰岔开话题。</p>
唐文献情绪忽然有点低落,沉声道:“今天有两道旨意,第一道说,奏对数多,皇上不耐劳剧,今后不临朝视政,并免去在京升授官面谢之礼。”</p>
这意思就是,以后没大事就不开君臣面议的朝会了,升官的人也不要来面君谢恩了。</p>
林修撰对此非常淡定,这才到哪?</p>
现在万历皇帝偶尔还能召见大臣说说事,再过十几年,只怕连内阁大学士都记不清皇帝长啥样了。</p>
又听到唐文献说:“第二道旨意跟我们翰林院没多大关系。</p>
因为兵部曾奏说近来边防废驰,阅视宜严,于是皇上下旨,选内廷官九人分头巡阅九边,并严核边臣是否失职。”</p>
“嗯?竟有此事?”这条消息成功引起了林修撰的兴趣,脑中疯狂的运转盘算起来。</p>
最后结论是,这個差遣应该争取!</p>
第一,可以熟悉边镇情况,积累经验,为几年后混军功打基础。</p>
等到需要出征时,朝廷肯定优先选择有边镇经验的大臣。</p>
第二,隆庆议和后,大部分边镇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安全上没有问题。</p>
至于几百人规模的入侵或者冲突,林修撰还不放在眼里。要是遇上了,还能顺手刷点业绩。</p>
第三,可以去辽东镇巡阅,有李家关系,肯定好办事。</p>
以后在朝鲜开打时,作为刚去过辽东巡视的官员,更容易获得机会。</p>
第四,自己在翰林院无事可干,接不到合心的宗门任务,抄书又有人代劳,还不如出差刷业绩。</p>
而且在外面晃荡,可以躲开国本之争,一举两得。</p>
第五,这个差遣比较好争取,只从内廷官选人,竞争相对很小。</p>
内廷官概念指的是内阁、翰林院、六科、中书科、尚宝司等衙门的官员。</p>
内廷特点是办公地在宫里,性质上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与外朝部院是相对应的关系。</p>
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内外的区分,比如在汉代,内朝就是尚书台,外朝就是丞相三公九卿。</p>
总而言之,只从内廷官选人,范围就小多了,估计就是天子派侍从官巡视九边的意思。</p>
林泰来想明白后,高瞻远瞩的指点了唐文献一句:“这是好事,现在去边镇刷下经验,以后时机来临时,可以谋取军功。”</p>
唐文献又懵逼了,你一个状元翰林,为啥总是想着军功?</p>
再说这道旨意只是按照流程发到翰林院,走个形式而已,其实跟翰林院没什么关系。</p>
“某去去就来!”林修撰行动力爆表,转身就急忙疾步走向中庭,准备找掌院陈学士申请这个巡阅边镇的差遣。</p>
此时此刻,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兼掌翰林院事陈于陛坐在公房里,忧国忧民的长吁短叹。</p>
陛下过去免了大朝,免了常朝,今天又传旨免了奏对和谢恩,一步步与大臣隔绝,以后大明将走向何方啊?</p>
在公房外面,陈学士的长随看到大踏步走来的林泰来,顿时大惊失色!</p>
他立刻吓得躲进了门口,并朝着公房里的陈于陛大叫道:“不好了!林状元提着长枪,往这边冲过来了!”</p>try{ggauto();} catch(ex){}
陈学士:“.”</p>
卧槽尼玛!难道翰林院里还能闹兵变?</p>
提着三丈大枪的林修撰进门时,发现有所不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