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的时候,据说有无数官员出城迎接。
不过没有一个人见到李岩。
这种官员迎入城的排场曾经有人玩过,那个人叫衍圣公,死的很惨。
李岩自己偷偷摸摸从南城进去后,换了一身官服,便进宫面圣。
摆在崇祯面前的是崇祯十一年上半年国营商社的总收入。
总流水有多少?
2亿两!
当然,这是流水。
净利润是5000万两。
注意,这只是上半年的。
去年国营商社一年的总利润是多少?
4000万两。
今年才上半年,就超过了去年一年。
这5000万两中,有1000万两来自海洋。
安南省、扶桑省和高丽省,占据了300万两,这是净利润,流水则是1500万两。
吕宋岛、马来、爪哇,这几个南洋的贸易线,净利润高达700万两,流水更是高达了3500万两。
南洋这几条贸易线主要是和欧洲人做买卖,不少大明朝的商品经过马六甲,一路向西,往欧洲卖去。
那流入中原的商品流水有多少呢?
首先,上半年流入中原的粮食有8000万石(96亿斤),进货流水2000万两(约130亿元)。
其次,海外各地的日用商品流水高达500万两(约33亿元)。
这些海外的商品,有的沿着东部沿海海岸,进入华北,在华北的水泥交通网上流通。
有的则进入京师。
还有的沿着长江,抵达武昌,甚至抵达重庆。
最重要的是,8000万石粮食的进来。
这还只是上半年的数据,96亿斤的粮食,一个月就有16亿斤粮食进来,一天5300万斤。
这可以养活1000万人了。
这种粮食进入量,是非常恐怖的。
中原上半年产粮大约22亿石,从海外流入8000万石,流入的粮食占3.64%了。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海洋新航线建立逐步稳定下来。
官方的海线不断投入,拉动民间造船行业,与此同时,海禁的开放,民间也有无数商人加入到海贸的行列中。
据内阁最新给上来的数字,北京城的粮价已经低到了每石0.4两。
崇祯元年,北京城的粮价是0.8两每石,甚至稍微一打仗,就到了1两,1.2两每石。
粮价下降,就是民生变好最直观的体现。
不仅仅粮价下降了,日用品的价格也在下降,例如香皂、洗发水、卫生纸等等,在崇祯十一年,出现明显的下降。
以前一块香皂得500文,现在只需要20文了。
这说明国内各大制造局,以及民间商人的作坊产能全部再提升。
供应端大大增加,商品的价格当然就下降了。
甚至连衣服也在降价。
大片的苎麻等原材料的种植,养蚕产业的规模化,蒸汽机投入到织布里,衣服的价格不到过去的一半了。
这就是这份国营商社汇报里,为什么上半年的仅仅是大陆市场的收入就高达4000万两的原因。
商业的空前崛起,必然伴随着商税的暴涨。
且还不说此时正在修建的铁路,一旦铁路开始贯穿大明朝,将各个地方连接起来,那整个经济恐怕会有另一番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