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二六四章 可惜

第二六四章 可惜(1 / 2)

杨朝进终究没能从杨振这里得到他想听到的话,这让他内心有点失望。

虽然这一点,并不是他这一次关外之行的重点,甚至都不在既定的计划之内,但是他仍然怅然若有所失。

对于杨振所说的东虏可灭,辽东可复之类的话,杨朝进也只当做杨振有锐意进取之心,肯担当,肯作为,但却并不当真。

他与张若麒不同,张若麒是一个读书读多了有点愣的主战派文官,而他,虽然是个去了势的公公,却有一副心忧天下的肝胆,算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太监。

辽事败坏多年了,朝廷投入越来越大,可是东虏不仅未平,眼瞅却也日益壮大,皇帝花了无数的冤枉钱,甚至不惜激起关内各地的反叛,但却始终收效甚微,只是白白养大了一批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宫内太监堆儿里,但凡是有一些见识的,都在私底下重提当年王在晋的说法,对此,杨朝进极为赞同。

可是他人微言轻,根本没有在皇帝和朝臣面前进言的资格,于是他就想着,能不能说服王德化,说动了王德化,也就距离说动崇祯皇帝不远了。

然而,杨朝进在王德化面前的冒险进言,却只是换来了这么一次来辽东的机会。

王德化听了他的隐晦进言,只是觉得他杨朝进多少懂一些辽东军事,至于拿了他说的那些话去向天子进言,那是门儿也没有。

王德化能混到今天这个地位,靠的可不是向皇帝进谏什么逆耳忠言,他靠的是擅于揣摩上意,百般逢迎上意。

让他冒着风险向皇帝进谏,而且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谏言,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杨朝进在王德化那里无从下手,就只好借着这个来辽东的机会,从杨振的身上入手了。

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也好,王德化也好,原本对于辽东军已经很失望了,对平灭东虏也有点灰心,甚至动摇了,可是杨振的出现,却让他们心生希望。

如果他能从杨振这里得到他想要的说法,他回头告诉王德化东虏十年八年平不了,再通过王德化的嘴,把这些话,传递到崇祯皇帝的耳朵里,也许他的想法就能迎来转机。

可惜的是,杨振并不配合他,反倒是因为接二连三的胜利,眼下心气正盛。

杨朝进倒也不是不希望杨振能够在辽东有所作为,他当然希望看见杨振在辽东不断取得胜利。

然而,即便是他亲眼见证了杨振渡海出击带回的重大战果,他也只是觉得,满辽东将领之中,唯有杨振一个精神可嘉而已。

不过,也仅此而已。

杨朝进与张若麒的看法不同,他不认为杨振当下取得的这些胜利,能够改变整个辽东的大局。

他仍然觉得,满鞑子在辽东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局面,不会因为杨振的敌后出击,而发生什么改变。

与此同时,对于杨朝进心底的失望,杨振能够理解,但是他却不准备迎合他,这倒不是因为杨振觉得他的策略不正确。

相反,若是这样的策略能够得到坚决的执行,那么大明朝大有希望能够得救。

但是,杨振很清楚,这个策略虽然正确,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尤其在崇祯皇帝那里,不可能得到坚决的执行。

因为自从王在晋当年提出这样的战略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平白放弃山海关外四百里的疆土,这个决定任何人都不敢做出,也没有人敢承担这个责任,包括崇祯皇帝本人。

杨朝进有想法,杨振很欣赏,但是他却不支持他这么做,因为这么做等于白费功夫,而且徒劳地置自身于险地。

所以杨振与杨朝进谈到最后,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战略供他斟酌,并请杨朝进返回京师之后转告给王德化王督主。

杨振的战略,不是杨朝进从王在晋那里抄来的堵塞守关,而是毛文龙当年行之有效的敌后游击。

杨振将自己的这一套战略打法,概括为先内后外,海攻陆守,向杨朝进解释了一番,并请他务必转告自己的世叔秉笔太监王公王督主。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