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零零三章 稻草

第一零零三章 稻草(1 / 2)

,大明新命记</p>

吴惟恭年纪不大,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明显带着稚气,还有一点婴儿肥。</p>

不过他身材高大,生得虎背熊腰,颇有一副将门虎子的样子。</p>

当天夜里,在杨振下榻的西归浦港内城望海楼上,见了杨振的面儿,他也不怯场,一五一十地把几个月来关内关外的好消息坏消息,报告给了东征归来的众人。</p>

好消息是,张献忠败了,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败,而是大败。</p>

崇祯十四年秋八月,张献忠率部进攻信阳,被事先得知消息的左良玉打了一个埋伏,张献忠本人负伤,部众大部溃散。</p>

然后,在其逃往英山途中,又被左良玉部将的王允成率铁骑数千一路追击。</p>

元气大伤的张献忠残部连战皆败,部卒伤亡殆尽,最后仅剩数十骑掩护他突围逃走。</p>

这个消息,对金海镇大后方以及登来镇的很多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p>

至少吴惟恭是把它当成好消息报告给杨振等人的。</p>

对杨振来说,这当然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他却并不像身边的其他人那样高兴。</p>

因为杨振很清楚,这次信阳之败以及英山之败,并不是张献忠的人生终点,一两年后,张献忠还会继续东山再起的。</p>

“还有其他好消息吗?”</p>

西归浦港内城最高处望海楼内,灯火通明,杨振听完吴惟恭的转述,看着略带兴奋同时又略显稚嫩的脸,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p>

“有,有,有,都督,协理营务处张总兵命卑职报告都督,咱们金海镇各路屯所,包括登来东西路屯所,都已经完成了秋收,高粱、稻米收成不错,番薯、土豆更是大丰收!”</p>

“嗯,高粱,稻米就不必说了,秋收的番薯、土豆亩产大概有多少石?”</p>

“回都督的话,协理营务处张总兵知道都督最关心这个,是以早早叫人算了一笔账,今次秋收番薯亩产约有二十五石上下,土豆略少,但是亩产也都在二十石以上。”</p>

其实杨振问完番薯与土豆的亩产之后,心里就有些后悔,心想这个吴惟恭哪里知道这些东西,要问也该去问督屯通判陈书农才对。</p>

然而令杨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问话刚抛出来,还没来得及往回收,吴惟恭就笑着向他奉上了答桉。</p>

杨振听了略微一愣,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p>

吴惟恭是吴朝左的长子,是张得贵继室吴氏的亲侄子。</p>

显然,张得贵是把自己继室吴氏的亲侄子这个当成了真亲戚,知道杨振关心番薯与土豆等物的亩产,所以事先算好了相关的产量。</p>

“好,这倒是一个真正的好消息。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番薯与土豆等物虽是粗粮,可是关键时候,却也是救荒救命的好东西。”</p>

听完了吴惟恭的报告,杨振快速心算了一下番薯的产量,亩产二十五石上下,相当于后世亩产三千斤左右。</p>

如果按照今年夏初所统计出来的垦荒数目来计算,几十万亩开垦耕种的土地,亩产都能达到三千斤左右的话,那么这一次的秋收,就真的是一次大丰收了。</p>

一想到这一点,杨振的心情顿时变得好极了。</p>

这一次出兵倭奴国,单论土地方面,属实没有占领多少,但是其他方面的收获,比如金银粮食物资,却相当不少,足够杨振接下里再发起几次大战之用了。</p>

不过,对于粮食物资来说,杨振永远也不会嫌多,特别是自己大后方的粮食生产,产量越多越好。</p>

因为唯有如此,金海镇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才是可持续的。</p>

而且也唯有如此,杨振接下来的继续移民安置计划,才能够继续推行下去。</p>

因为,今年是杨振在金海镇募民垦荒推广番薯土豆等新作物的第二年,如果还不能取得大规模的丰收,那么接下来金海镇移民种薯的热情就会有所消退。</p>

如此一来,他的很多后续计划也将无法顺利开展。</p>

事实上,杨振为了防备推广番薯与土豆等高产作物失败,已经预做了一些安排。</p>

这次东征倭奴国,大肆勒索金银稻米等物资,也算是其中之一。</p>

不过除此之外,杨振在跟荷人舰队作别之前,就是在种子岛上休整的时候,已经私下拜托何廷斌利用其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的身份,在大员以及南洋广泛收集其他的番邦作物去了。</p>

杨振不知道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但是他很清楚这种东西十分高产,而且像番薯、土豆一样,很适合在东北地区推广种植。</p>

当然,杨振也知道,玉米在明朝即使推广种植,其产量也不可能会像几百年后那样高产。</p>

但是即便如此,杨振也相信,它会比高粱、小麦、水稻这些中国传统的农作物在东北地区的产量高不少。</p>

杨振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粮食的产量,只要产量高,易成活,他就要大力引进推广,其他的问题都不在话下。</p>

想到大后方金海镇番薯、土豆亩产的问题,杨振在陪同侍候的人群当中找到了陈书农,冲他问道:</p>

“陈通判,瀛洲岛的秋收怎样了?番薯和土豆在瀛洲岛这边的亩产如何?”</p>

“回都督的话,最近这段时间,仇参将与卑职,也一直在忙着督促秋收的事情,如今十成已经完成了九成,还有一成这几天也能收完。丰收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p>

面对杨振突然的询问,早一天抵达西归浦等候杨振归来的督屯通判陈书农立刻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冲杨振答道:</p>

“至于番薯、番仔薯每亩的亩产,从已经收获的情况看,瀛洲岛这边还要比吴帮办所说的其他地方高一些,平均下来,番薯亩产约合三十石左右,番仔薯约合二十四石左右!</p>

“据卑职推断,瀛洲岛这边番薯番仔薯亩产相对高一些,可能跟此地气候相对温润,生长周期更长,而且土壤含沙量大、相对疏松很有关联。”</p>

“哈哈,很好。不过,我以为,此地亩产更高,气候温润兼且土壤疏松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肯定跟陈通判你本人亲自在此地坐镇指导有关啊!”</p>try{ggauto();} catch(ex){}

“这个,卑职不敢当!”</p>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