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记</p>
显然,方光琛方才的异常表现,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也并非是纯粹的借题发挥。</p>
包括杨振自己,都没有料到,在自己接连打赢了几次对虏的大战,将清虏牢牢牵制在辽东不能再入关一步,而关内剿贼战场的形势依然毫无起色。</p>
杨嗣昌在崇祯十四年年初见势不对上书请辞的事情,作为穿越客的杨振,当然是知道的。</p>
而且他也知道,以杨嗣昌的请辞为标志,湖广以及中原地区的贼情很快就将一发而不可收拾。</p>
比如,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李自成拥兵十数万攻陷洛阳城,杀皇叔福王朱常洵,短时间内聚众百万,声势大振,然后继续挥兵向东,席卷中原。</p>
比如,崇祯十四年二月初五,张献忠同样将拥兵十数万攻陷襄阳城,杀襄王朱翊铭,屠戮官民百姓无数,湖广局面彻底败坏。</p>
而与此相应的是,史载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杨嗣昌督师行至沙市,惊闻洛阳、襄阳失陷,福王、襄王被杀,一下子彻底崩溃,从此饮食不进,卧床不起。</p>
短短三日之后,杨嗣昌即死于沙市军中,由他亲自主导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贼战略,也因此宣告彻底破产,从此流贼遍天下,势大不可制矣。</p>
杨振原以为,自己在辽东半岛开辟了敌后战场,牵制了清虏主力兵马,崇祯皇帝以及京师朝堂可以集中精力安内,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支援杨嗣昌剿贼的战场上去,然后让关内的局势有点起色。</p>
但是没有想到,杨嗣昌仍然如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于崇祯十四年正月里上书请辞了。</p>
当然,让杨振更加没有料到的是,杨嗣昌竟然会在他请辞的奏疏里面“祸害”自己一把!</p>
杨振方才之所以感到震惊,并非是因为杨嗣昌个人上书请辞,而是因为杨嗣昌请调自己率金海镇兵马渡海南下剿贼。</p>
同时杨振也很清楚,在场其他人之所以个个惊讶失色,原因恐怕同样在此。</p>
事实上,也不怪众人如此表现。</p>
他们或许并不清楚杨嗣昌是谁,以及杨嗣昌请辞意味着什么。</p>
但是他们都知道,一旦崇祯皇帝真的下旨调动金海镇兵马渡海南下剿贼,那么金海镇眼下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会因此被葬送。</p>
也因此,杨振见众人闻言之下,都有些惊慌失措,包括一贯沉稳老练的张臣,也耸然动容,一脸惶急地看向自己,于是放下手中茶碗,深呼吸了一口气,向着方光琛肃容问道:</p>
“方世伯的信里还说了什么?可曾提及了天子对杨阁老的答复?”</p>
崇祯皇帝对杨嗣昌非常倚重,所以不可能会批准他的请辞。</p>
但是正因为如此,杨振才格外担心。</p>
因为以杨嗣昌杨阁老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他真的上了这样的奏疏,在请辞的同时请调杨振入关助剿流贼,那么崇祯皇帝恐怕十有八九难以拒绝这样的请求。</p>
在场的其他人,或许不太清楚现如今关内即将崩盘或者说已经崩盘的战局,可是杨振自己的心里,却是再清楚不过了。</p>
虽然他不了解杨嗣昌死在军中的细节,不清楚他到底是因为愧对崇祯皇帝而自杀的,还是单纯就是病死的,但是他却很清楚杨嗣昌的确是命不久矣。</p>
而杨嗣昌死后留下的烂摊子,谁去了也没用,包括杨振在内。</p>
因为关内的流贼,此时气候已成,中原湖广等地的地方官府,也已经完全瘫痪,不起作用了。</p>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去都没有用了。</p>
因为要想根除流贼,除了军事上的胜利之外,还必须要有收容流民、赈济流民以及安置流民,令其安居乐业的一整套办法。</p>
否则的话,打赢一场两场剿贼的战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p>
杨嗣昌前期督师追剿流贼,取得了一场有一场的胜利,可以说捷报频传了,但是有用吗?</p>
事实证明,最后不仅没有用,反而流贼越剿越多,以至于遍地皆流贼。</p>
根本原因在哪里?</p>
根本原因不在无法根除流贼或者说流民滋生的土壤。</p>
也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杨嗣昌的军事战略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他却解决不了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的吃饭问题。</p>
当数以百万计的中原百姓湖广流民,没有饭吃,无法生存的时候,落草为寇或者投奔流贼,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p>
不管是因为天灾,还是因为人祸,当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是明摆着的事情。</p>
面对这样的局面,杨振也无能为力。</p>
所以,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卷入其中,也因此,他对崇祯皇帝的态度也就格外在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