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七一二章 成团

第七一二章 成团(1 / 2)

不是杨振对汤若望有什么成见,非要跟汤若望个人过不去,而是杨振放眼望去,他身边实在是没有其他的人比汤若望更适合派去登州防疫。

汤若望是个西洋来的耶稣会士,他在防疫方面拥有一些来自欧洲的经验以及一些相对科学的知识。

就这一点来说,汤若望比杨振手底下的任何一个大老粗,都更有优势,如果要派人去指导登州的防疫,除了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了。

至于为什么非得尽快将登州府的鼠疫流行控制住,则是因为杨振要继续利用登州府这个跳板加速移民的进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往金海镇移民的事务,眼下的确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毕竟金海镇辖内累计已有六十四处屯百姓了,说多虽不算多,说少可也不算少了。

但是,往瀛洲岛移民的事务却必须尽快开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移民过去屯垦,那个大岛,就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土地。

当然,杨振也曾考虑过从别的地方移民,反正大明的腹地已经乱了,过了登莱之地往南去,随便一处海岸,都不愁吸引不到失去了家园的流民。

但是说到底,主要是因为别的地方,远没有在登州府这里运作起来这么方便。

一者,登州府这个地方距离旅顺口很近,不管是隔离检疫也好,中转补给也好,编户分屯也好,各项移民事务可以较好地受到自己的控制。

二者,登州府的知府袁枢与自己相善,而且也十分支持、十分赞成自己移民出去到海外垦荒屯田的战略,这么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地方可不好找。

却说杨振在把汤若望打发去了登州府以后,就将协助登州府防疫的事情暂时抛诸脑后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门心思地扑在了金海镇各路人马尤其是征东先遣军的征兵扩军上面。

征东先遣军的火枪营,由最早的征东先遣营火枪队扩编而来,由当初的几十人,屡经补充,一步步壮大到了现在的规模。

去掉留在辽西松山城内的两哨之外,跟随杨振渡海移防到金海镇来的,满打满算也就九百来人。

这个九百来人的规模,相对于今后在战场的需要来说,实在是有点小,而相对于金海镇其他各路人马的扩编速度来说,也有点慢了。

之所以规模小,发展慢,不是杨振不想尽快壮大,更不是杨振不想尽快发展。

之前制约杨振麾下火枪手队伍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其军中燧发火枪及其配套弹药的数量或者说产量增长较慢。

没有那么多燧发火枪以及与其配套装备的弹药,光是大批量地增加人手也不行。

毕竟征东先遣军火枪营的正兵饷额也是有限的,增加了正兵的人数,就等于增加了粮饷的负担。

所有这一切,别人可以不去考虑,但是杨振这个当家作主的却不能不考虑,不能不有所取舍有所把控。

好在现如今制约火枪营扩编的根本问题,即枪支弹药短缺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一方面,崇祯皇帝之前让褚宪章带给杨振的那批鲁密铳以及其他火绳枪的改装工作,已经完成了。

另一方面,旅顺北城内王煅主管的枪炮厂,如今完全采取了各工种分工协作与流水线制造装配的做法,火枪的产能和成品率远胜从前。

自从四月以来,每个月成品出厂的燧发火枪,已经连续三个月稳定在三百支以上了。

至于潘文茂主管的弹药长,早就采取了各工种分工协作的流水线制备工艺,其产能与产量一直不错。

刚开始移防到旅顺口的时候,受到原料、人工和场地的影响,弹药厂有过一段时间的停工停产和产量下降。

但是时至今日,弹药厂在旅顺北城内占了半壁江山,其场地规模和工人数量以及弹药产量,早就今非昔比,远胜从前了。

单从枪支弹药的角度来看,按照枪炮厂和弹药厂现在的产能,只要金海镇的粮饷和兵源一直充足,今后每个月,只要杨振愿意,他麾下的火枪营都可以增加一个火枪哨。

最新小说: 我是刘协,我不做献帝 圣唐时代 京极家的野望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明末:草根皇帝 三国:我为刘禅,霄汉永灿 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 厚照大明 人在水浒,正在造反 大唐之逍遥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