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猛也在琢磨这个问题,沐英这么一说,正是说中了要点,大规模的海战,是需要平常的小规模战斗的磨炼,一支没有打过仗的舰队,又怎么能打胜仗?一群没见见过血的官兵,又如何打的了胜仗,只有经历过生死,才懂得配合的重要。
像张印文,不就是以自己舰队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换来了主力合围的胜利;陈北坤也是,他们懂得拼命,敢于牺牲,才能成长到今天,并不是每个人都跟他们一样,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和自己临战时的悟性,这些经验都是水师官兵拿命换来的。
沐英没有过多的批评他们,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代替不了他们的经验,自己只能提出建议,真正的理解,还得靠他们自己在实战中摸索,只是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知道胜利的来之不易。
沐英看了看准备上报朝廷的战报,将林大猛自责的段落全部划掉了,沐英说:“你没有错,带着一群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能打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难得了,其它的可以如实的上报,责己就不必了。”
皇帝朱元璋最近心情特好,徐达他们部署的北伐,捷报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元朝最后的一个关外据点,也被剿灭了,剩下就是清剿余孽,徐达要求乘胜追击,直接追到蒙古和花揦子国去,朱元璋摇了摇头:“先让将士们生养休息一段时间,也给百姓们一个宽松的日子吧,连连征战,大家都疲惫了。”
福建那边的捷报也是接连频传,大明水师的一场一场的胜利,说明水师成长起来了,这也是朱元璋最开心的,当年的那个要饭的小沐子,也成长起来了,能过独当一面,替朝廷分忧解难了,这点最为难能可贵。
这几年徐达和一帮大臣们,没少夸他,就连刘伯温都一直在说:“小沐将军是个难得的奇才,办事能力特别强,有他在的地方,朝廷都不用操心了。”
马皇后见到别人夸沐英,心里也是极为受用,数次对朱元璋说:“将他调回来吧,每次碰见沐英的媳妇们,马皇后心里特难受,那个臭小子自己一个人在福建风流快活,把家里的几个媳妇忘在了脑后,一走就是几年。”
马皇后其实也明白,将军们在外镇守边城,没有旨意是不敢回来的,玩忽职守的罪名可是要杀头的,不奉召不得回京,这是大明律令。
马皇后只得多关心几个媳妇,皇宫里来了啥新玩意,都不忘给沐府送一点过去,以示皇恩浩荡。还不是将沐英的儿子们召进宫来,与皇子们一起读书、练习武艺,以示恩宠。沐英的儿子沐春、沐晟都成小伙子了,十二、三岁了,在大夫人如玉的教育下,个个都懂礼数,做事极为得体,这点思思也是非常佩服的,所以,孩子们有大娘教育,自己的乐得清闲。
朱元璋最关心的不是打仗,大明国的将军们,那个不是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所以打仗的事,朱元璋根本就不操心,他关心的是沐英组建的大明商队,这个事重中之重,关系到大明今后的国库是否充实。
将老百姓的农产品、工艺品,运到海外,换回大把大把的银子和大炮,这就是国之根本。老百姓怕啥?怕的是粮食、农作物贱卖了,所谓谷贱伤农啊。粮价也不能太高,太高了,市民买不起,国家就会大乱。朱元璋从小在穷困中长大,深知粮食、农产品对国家的重要性。
沐英组建大明商队,不仅仅是为大明朝赚银子那么简单,这是将百姓手中的茶叶、桐油、丝绸、布匹、陶瓷等,拿到海外卖了,变相的帮助老百姓。朱元璋的心思,沐英是最懂得,所以,他才深得朱元璋的喜欢。
你以为你会打仗就很牛?大明朝战将如云,不缺会打仗的,缺少的是懂得皇上的心思、而且不声不气的把事情给办了,这样的人才,沐英恰恰就是,这就是胡惟庸百思不得其解的。
胡惟庸每次在朝会时,听见有大臣在皇上面前夸沐英,心里就特别的难受,他不明白为何这样,不就是皇上的义子吗?一个毛头小子,能强到哪里去?这些大臣就知道会拍皇上的马屁。
胡惟庸已经想到了对付沐英的办法,那就是往福建掺沙子,第一个目标,他瞄上了福州知府这个位子,他准备将黄缇敏调到京城,将自己的学生吴成富调任福州知府,在沐英的身边锲入第一颗钉子,他知道黄缇敏是沐英的人,他就是要拿黄缇敏开刀,看看沐英的反应。
当他在朝会时提出来将黄缇敏调任户部主薄,吴成富人福州知府时,除了自己的同党赞同外,其他人全部选择了沉默,就连皇上也毫无表情,既没反对、也没表示赞同。